辟字的意思和解释

⾟部 共13画 左右结构 U+8F9F CJK 基本汉字

一级汉字 通用字

⾟ 部

13 画

6 画

左右结构

会意字

5132514143112

pì,bì,mǐ

pik1

7064.1

U+8F9F

E8BE9F

SRYTJ

NKUF06 NKUH98 NKUH86

辟字概述

〔辟〕字拼音是(pì,bì,mǐ),部首是⾟部,总笔数是13画

〔辟〕字结构是左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𡰪辛)组成,造字法是会意字

〔辟〕字仓颉码是SRYTJ,五笔是NKUF06 NKUH98 NKUH86 ,四角码是7064.1

〔辟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8F9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36767,UTF8:E8BE9F

〔辟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属常用字

辟的意思

bì ㄅㄧˋ

基本解释

君主。复~。

指君主招来,授予官职。~召。~引。~书。~除(征召推举授官)。~举。

古同“”,躲,设法躲开。

古同“”,睥睨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卩,从辛,从口。“”,音 jié,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。“”,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。本义:法律,法度。

2.同本义。

,法也。从卩、从辛,节制其罪也。从口,用法者也。 《说文》言不信”。(法度之言,而不听信。) 《诗 · 小雅 · 雨无止》

law;

3.君主。

遏有德。 《汉书 · 五行志》。注:“天子也。”皇王(指周武王)维(语气词) 《诗经 · 大雅 · 文王有责》

复辟。

monarch;

4.古称官吏。

《礼记 · 坊记》三卿一长曰 《周书 · 武顺》正殿路寝,用朝群 《文选》

official;

5.罪,罪行。

言奇者见疑,行殊者得 《汉书》

crime;

动词

1.通“”。回避,躲避。

使咸知王之好恶行之。 《周礼 · 掌交》秦子梁子以公旗于下道,是以皆止。 《左传 · 庄公九年》子曰:贤者世,其次地,其次色,其次言。 《论语 · 宪问》人可也。 《孟子》死伤。 《荀子 · 荣辱》文王之所(后作“”)风雨也。 《左传 · 僖公三十三年》高祖尝(曾经)吏。 《史记 · 张丞相列传》

辟邪(避免或驱除邪恶)

avoid;

2.征召来授予官职。

举孝廉,不行,连公府,不就。 《后汉书 · 张衡传》

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;

3.另见 pì。

pì ㄆㄧˋ

基本解释

开发建设。开~。

驳斥,排除。~邪。~谣。~蠹。

透彻。精~。透~。鞭~入里。

法,刑。大~(古代指死刑)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门,辟声。本义:打开,开启。

2.同本义。

,开也。 《说文》四门。 《虞书》户为之乾。 《易 · 系辞传》唇吻翕 《聊斋志异 · 促织》语毕而宫门 唐 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辟阖(开合);辟翕(开合);辟门(开门。后比喻广开贤路,访求人才);辟面(辟头。开头,起首);辟道(开道);。

open;

3.开辟;开拓。

土地。 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周宣王国千里,非贪侵也。 《盐铁论 · 地广》病梅之馆以贮之。 清 · 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
辟地(开辟疆域);辟土(开拓疆域)

open up;

4.驳斥。

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 宋 · 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
辟谣;辟佛(反佛教,驳斥佛理);辟驳(驳斥)

refute;

5.开垦。

地。 《商君书 · 弱民》隙地未尽 清 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
辟田(开垦田地。同辟土);辟治(开发治理);辟除(开垦)

reclaim;

6.屏除;驱除。

举公义,私怨。 《墨子 · 尚贤上》苟无恒心,放邪侈,无为为己。 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

辟邪(屏除邪恶)

get rid of; remove; drive out;

形容词

开阔;宽广 不若从炉塘道,稍迂而路辟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》

wide;

形容词

1.通“”。偏僻。

秦国远。 《史记 · 范雎传》

remote; out of-the-way;

2.邪僻。

境内之民无滛之心。 《商君书 · 弱民》

evil;

3.另见 bì。

辟的国语辞典解释

bì ㄅㄧˋ

详细解释

君主。

《书经 · 洪范》:“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。”

1.征召。

《后汉书 · 卷三五 · 郑玄传》:“灵帝末,党禁解,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。”《三国志 · 卷二一 · 魏书 · 王粲传》:“太祖辟为丞相掾,赐爵关内侯。”

2.驱除、屏除。

《楚辞 · 屈原 · 远游》:“风伯为余先驱兮,氛埃辟而清凉。”汉 · 王逸 · 注:“扫除之也。”明 · 陈继儒《李公子传》:“忽有执公子衣者曰:‘愿辟人,臣有所言,公子不忆于陵时乎?’”

辟邪。

3.躲开、回避。

《左传 · 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微楚之惠不及此,退三舍辟之,所以报也。”《礼记 · 儒行》:“儒有内称不辟亲,外举不辟怨。”

pì ㄆㄧˋ

详细解释

1.法度、刑法。

《诗经 · 大雅 · 板》:“民之多辟,无自立辟。”汉 · 毛亨 · 传:“辟,法也。”汉 · 桓宽《盐铁论 · 周秦》:“故立法制辟,若临万仞之壑。”

大辟。

2.荒远幽隐的地方。

《战国策 · 秦策一》:“今夫蜀,西辟之国,而戎狄之长也。”《史记 · 卷四七 · 孔子世家》:“景公问孔子曰:‘昔秦穆公国小处辟,其霸何也?’”

1.开拓。

《诗经 · 大雅 · 江汉》:“式辟四方,彻我疆土。”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:“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而抚四夷也。”

2.排除、驳斥。

辟除、辟谣、辟邪说。

3.比喻。

《荀子 · 王霸》:“是过者也,过犹不及也;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。”

4.捶胸。

《诗经 · 邶风 · 柏舟》:“静言思之,寤辟有摽。”

5.偏颇、偏私。

《管子 · 任法》:“卿相不得翦其私,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。”

乖僻、偏邪。

《庄子 · 秋水》:“行殊乎俗,不多辟异。”《礼记 · 玉藻》:“故君子在车,则闻鸾和之声,行则鸣佩玉,是以非辟之心,无自入也。”

辟的两岸词典解释

bì ㄅㄧˋ

详细解释

1.《书》帝王;国君。

复辟。

2.《书》(帝王)征召;特指官府征聘荐举并授予官职。

辟举、征辟、辟召。

3.《书》排除;消除。通“”。

风伯为余先驱兮,氛埃辟而清凉(《楚辞‧屈原‧远游》)。

4.《书》躲开;避开。通“”。

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(《孟子‧告子》)、儒有内称不辟亲,外举不辟怨(《礼记‧儒行》)。

5.姓。

pì ㄆㄧˋ

详细解释

1.偏邪不正。通“”。

2.《书》法律;刑法。

大辟。

辟字的翻译

law, rule; open up, develop

roi, monarque, s'engager, repousser, éviter

ヒ ヘキ ビャク ビ ハク ヒャク ヘイ ミ きみ ひらく め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