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字的意思和解释

bēi

⺡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U+6CE2 CJK 基本汉字

一级汉字 通用字

⺡ 部

8 画

5 画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44153254

bō,bēi,bì

bo1

3414.7

U+6CE2

E6B3A2

EDHE

IHCY06 IBY98 IHCY86

波字概述

〔波〕字拼音是(bō,bēi,bì),部首是⺡部,总笔数是8画

〔波〕字结构是左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氵皮)组成,造字法是形声字

〔波〕字仓颉码是EDHE,五笔是IHCY06 IBY98 IHCY86 ,四角码是3414.7

〔波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6CE2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27874,UTF8:E6B3A2

〔波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属常用字

波的意思

bō ㄅㄛ

基本解释

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。~浪。~涛。~澜。~光。~纹。~荡。推~助澜。~及(影响到,牵涉到)。

物理学上指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。电~。光~。超声~。~长。~段。~速。~谱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水,皮声。本义:波浪,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。

2.同本义。

,水涌流也。 《说文》规有摩而水有 《韩非子 · 八说》涛。 《淮南子 · 人间》。注:“波者,涌起。”河渭为之荡。 张衡《西京赋》扬素而挥连珠兮。 《文选 · 王褒 · 洞箫赋》清风徐来,水不兴。 苏轼《赤壁赋》涌起。 《乐府诗集 · 曹操 · 步出夏门行》

波磔(向右下捺的一笔叫磔,波浪形的叫波磔);波查(苦难;折磨);波平如镜(水面平静如镜);波臣为虐(指水灾);波骇(水波激烈动荡。引申为受到震撼);波峭(指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。后用以形容人物的威仪俊伟有风致)

wave;

3.涌流的水;流水。

长桥卧 唐 ·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波路(水路;航路);波流(水流;支流);波神(水神)

flowing water;

4.风波。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 。
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;轩然大波。

sudden turn of events;

5.目光流转;流转的目光。

目流睇而横 傅毅《舞赋》

眼波(形容流动如水波的眼睛);秋波(比喻美女的眼睛);波俏(俏丽)

look;

动词

1.激荡,起水波。

洞庭兮木叶下。 《楚辞 · 九歌 · 湘夫人》

波腾(波浪涌起的样子。多比喻众议激烈);波靡(随波起伏,顺风而倒);波荡。

wave; ripple;

2.波及,推而及之。扩散 。又

波及无辜(牵连到无罪的人);波累(连累;牵累);波害(扩散其害);波扰(波动烦扰)

spread;

3.奔;逃跑。

各自逃,信脚而走。 敦煌本《张义潮变文》

波波(劳苦奔波的样子);波波碌碌(奔走忙碌的样子);波逃(逃跑)

run;

波的国语辞典解释

bō ㄅㄛ

详细解释

1.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。

水波、海波。

2.比喻目光。

《文选 · 宋玉 · 神女赋》:“望余帷而延视兮,若流波之将澜。”

眼波、秋波。

3.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。

音波、电波。

4.永字八法之一。

唐 · 张彦远《法书要录 · 卷一 · 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:“每作一波,常三过折笔。”

5.量词。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。

第三波、一波又一波的攻势。

6.姓。如汉代有波俊。

1.跑。

明 · 李翊《俗呼小录 · 卷一》:“跑谓之波。”

奔波。

2.逃。

《法苑珠林˙卷二六》引南齐˙王琰《冥祥记》:“苏峻之乱,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。”《乐府诗集 · 卷二五 · 企喻歌辞 · 横吹曲辞五 · 四曲之一》:“鹞子经天飞,群雀两向波。”

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,置于句中或句末。

元 · 王实甫《西厢记 · 第三本 · 第一折》:“心波学士!我愿为之,并不推辞,自有言语。”

pō ㄆㄛ

详细解释

(一)之又音。

波的两岸词典解释

bō ㄅㄛ

详细解释

1.起伏动荡的水面。

波涛、水波荡漾、碧波万顷。

2.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变化。

风波、轩然大波、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
3.比喻明澈流转的目光。

眼波、秋波、昔时横波目,今作流泪泉。

4.物理学上指振动在介质(如水、空气等)中的传播过程,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。也作“波动”。

5.姓。

波字的翻译

waves, breakers; undulations

Schwingung, Welle

onde, vague (d'eau)​, sein, poitrine

ハ ヒ なみ